今年以來,蘇墾產研院生物育種實驗室技術人員長期蹲點大華種業淮安試驗基地,“嵌入式”服務大華種業開展生物育種工作。
實驗室里,移液工作站來回運輸、離心機高速旋轉、基因分析儀精確顯示熒光標記,技術人員熟練地操作著各類儀器,一批又一批樣品基因數據被記錄保存。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3000余份當季小麥育種材料和100余份南繁水稻育種材料的抗病、品質以及抗除草劑等基因檢測,實現了傳統田間肉眼觀察到實驗室基因分析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大華種業育種效率和精準性。此外,針對目前品種長相相似、肉眼難以區分的難題,技術人員運用DNA“指紋圖譜”鑒定技術,對大華種業20份水稻品種開展真實性鑒定,從基因層面可以區分品種間1—2個指紋(分子標記)上的差異。
技術人員在完成實驗室檢測工作后立即轉入試驗田,結合育種材料的分子檢測結果,選擇合適親本進行雜交配組,開展抗病、優質、抗除草劑等基因聚合,選育突破性的品種,實現育種工作由“大海撈針”向“定向撒網”的轉變。目前,完成小麥雜交組合500余個。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