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蘇墾大地,春風和煦,淮海農場產業發展中心中山杉林間,一壟壟棕褐色的“小傘”破土而出,飄散著菌菇清香。3月31日清晨,技術人員輕捻菌柄,將形似蜂窩的羊肚菌收入簍中,標志著淮海農場林下羊肚菌試種取得成功,也驗證了區域性“林菌共生”生態循環新模式的可行性。
走進林菌復合種植區,技術人員正小心翼翼地清理菌帽上的腐殖質。“今年我們將馴化的羊肚菌菌種播撒在中山杉樹下,厚厚的松針腐殖土為其生長提供了養分,同時用小拱棚模擬山林間的環境濕度,我們的探索算是見到成果了。”技術員李博手持環境監測儀,道出了林下羊肚菌種植的成功密碼。作為世界公認的“種植難度天花板”,羊肚菌對光照、土壤、溫濕度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曾讓無數試種者鎩羽而歸。淮海農場依托省農科院技術支持,除常規大棚大面積種植羊肚菌外,將林業管護與食用菌栽培深度融合,構建起“遮陽網+噴灌系統+智能監測”的精準調控體系,在中山杉樹林間架起現代化種植的創收“溫床”。
行走在林下菌壟間,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顧明輝算起了“生態賬”:“每畝林地可采收半野生鮮菌200斤,按當前野生菌市場價2/3的價格即每斤90元計算,畝產值達1.84萬元,還可以利用現有林地資源,節省傳統設施搭建成本80%以上。”他隨手在地上拿起一塊基質包繼續說,“采收后的菌渣就地轉化為有機肥,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得到提升,加速樹木生長,可實現經濟林增值與食用菌創收雙贏。特別是菌種廠建成后,菌棒基質可將農場稻麥秸稈與秕谷、豆粕進行配比,實現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成本省了,效果卻‘大發’了。”
這場“林菌革命”在不斷地探索中引發了鏈式反應。首批采摘的野生羊肚菌將被送往檢測中心進行成分檢測,重點分析菌體蛋白質、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后期將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地申報綠色農產品認證,并聯合科研機構探索即食菌湯、凍干菌粉、微量元素提取等深加工產品開發項目。
清晨的薄霧逐漸褪去,中山杉新葉與菌田黑土相映成趣。在這里,淮海農場5畝“林菌共生”試驗地卻誕生了創收奇跡,這不僅是對傳統農業時空格局外的探索,更是在蘇墾大地上開辟出了產業轉型發展的“黃金賽道”。